谈古论今:为什么说海黄的收藏价值正在飙升呢?
摘要:“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这句诗不只是说爱情,同样适用于文玩。咱们木质圈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只有少数的几种木质文玩能够得到大家的长久“宠爱”。那些被拍死在沙滩上的木头,不知凡几。为什么这些木质文玩怎么炒也火不起来?阿姨觉得因为他们还“太年轻”!形成对比的…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这句诗不只是说爱情,同样适用于文玩。咱们木质圈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只有少数的几种木质文玩能够得到大家的长久“宠爱”。那些被拍死在沙滩上的木头,不知凡几。
为什么这些木质文玩怎么炒也火不起来?阿姨觉得因为他们还“太年轻”!形成对比的是黄花梨,一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中国先贤将它记载在了自己的著作中,表达对它的喜爱。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花榈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文中的花榈即为花梨的别称。
唐·坐在大方床上的侍女
宋《诸番志》提到了“花黎木”:“海南,汉朱崖、儋耳也。……四郡凡十一县,悉隶广南。西路环拱黎母山,黎獠蟠踞其中,有生黎、熟黎之别。土产沉香……青桂木、花黎木、海梅脂之属。”
宋式家具
明朝是硬木家具广泛使用的年代,尤其是明代朱由校“宁做木匠不做皇帝”的影响,大量明代高官文人附庸风雅地参与使黄花梨成为明朝最受追崇的家具木材,当然这与黄花梨细密、易加工、颜色黄中透红、家具整体亮丽也有很大关系。在明朝黄花梨开始负载上了极为厚重的文化内涵。
明式·海南黄花梨交椅
明式·海南黄花梨罗汉床
明式·海南黄花梨圆桌与坐墩
明式·海南黄花梨夹头榫翘头案与顶箱柜
明初王佑增《格古要论》:“花梨出南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淡者低。”
明·黄花梨插肩榫翘头案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榈木拾遗”中提出:“(榈木)[时珍曰]木性坚,紫红色。亦有花纹者,谓之花榈木,可作器皿、扇骨诸物。俗作花梨,误矣。”
李时珍认为有花纹的榈木,谓之花榈木,平时众口广传的“花梨”说法为误传,而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实了当时这种所谓误传的“花梨”之名已成为明代民间对于黄花梨约定俗成的固定称谓。
夹头榫翘头案
明朝严以简所著的《殊域周咨录·卷七·南蛮·占城》里记述了占城国的土特产,其中有:“檀香、柏木、烧碎香、花梨木”。
明·黄花梨笔筒
《大清德宗皇帝实录》卷四百六记载,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庆亲王奕在为慈禧皇太后修建陵寝时上奏折:“己卯,庆亲王奕等奏,菩陀峪万年吉地,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谨用南柏木外,其余拟改用黄花梨木,以归一律。”
清·黄花梨笔架
清《广东新语》卷二十五记载:“海南文木。有曰花榈者。色紫红微香。其文有鬼面者可爱。以多如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坚理密致。价尤重。往往寄生树上。黎人方能识取。产文昌陵水者。与降真香相似。”
清·黄花梨嵌画珐琅提箱
在这些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本草拾遗》出版于公元741年。可知至少于一千三百年前黄花梨就已经被人所喜爱,并用以制作家具。他并不只是昙花一现,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黄花梨浮浮沉沉,被成千上百的工匠费劲心血雕琢着。
明·黄花梨香插
工匠们赋予了它不同的外形,文人们赋予了它深厚的内涵。经过了唐朝的华贵、宋人的素雅,熬过了八百年的时光,黄花梨才终于在明朝达到了顶峰。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有些木质文玩怎么炒也火不起来?或许大家心里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上一篇:说一说黄花梨的水波纹
下一篇:明式家具-文人风骨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