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红木家具的药神——《中国红木家具消费指南》主编纪亮专访
摘要:电影《我不是药神》热映反映了医药行业积重难返的问题,以期获得大众的关注以及全社会对时弊的改革和解决。红木家具行业亦是如此,乱象丛生,鱼目混珠,《中国红木家具消费指南》一书的出版,亦是希望为红木家具市场带来一些新的改变。本书的主编纪亮今天便要从行业和文化的角度谈谈此书的出版历程和他对…
电影《我不是药神》热映反映了医药行业积重难返的问题,以期获得大众的关注以及全社会对时弊的改革和解决。红木家具行业亦是如此,乱象丛生,鱼目混珠,《中国红木家具消费指南》一书的出版,亦是希望为红木家具市场带来一些新的改变。本书的主编纪亮今天便要从行业和文化的角度谈谈此书的出版历程和他对红木家具行业的思考。本文比较长,请耐心阅读文末有福利,不要错过!
1. 为什么想要做《中国红木家具消费指南》这本书?什么样的契机,受到了哪些启发?
我正式学习、研究家具和木材是在1999上大学的时候。当时很多人不解,家具和木材不就是“木匠专业”嘛!大学培养起木匠,搞得我自己谈起专业也嗤之以鼻。后来,在学院吴智慧教授、许柏鸣教授、潘彪教授等恩师的点拨下,逐渐爱上了家具,迷上了木材,才发现木藏万象,木材里的知识错综复杂,才发现中国家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001年,头一回听说“红木”时,我一头雾水,误以为是红色的木头。后来查阅资料才得知,“红木”是一个统称,是5属8类33种主要产于热带地区“性坚、质密、纹美之最佳阳材”(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精细木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金荣先生的精彩总结),而且已经有了国家标准。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制作家具的选材多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然而,自明代以来“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与我们传统造物技艺相结合,造就了辉煌的明式家具。这些外来材料,多是我们熟知的“黄花梨、紫檀”,在《红木》国标中这些珍贵材料被统称为“红木”。红木的出现的,繁荣了市场,在为企业和玩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也出现了诸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文化缺失、技艺断层”等行业乱象和困局;很多人为之痴狂,如痴如醉,然而,消费者在选购过程中,“鉴别无门、收藏盲目、维权困难、养护生疏”等一系列直接影响理性消费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加之2017年12月,以殷亚方研究员、姜笑梅研究员为主要起草人的《红木》新国标正式发布,《红木》新国标(GB/T 18107-2017)科学合理地将原有的33种树种,调整成29种树种,这一材料的变化,急需普及。
加之我常年从事出版工作,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催促着自己如果能组织出版一本引领行业良性发展、指导消费者理性消费的指南读物,这岂不是职责所在。
谈到契机,首先要感谢国际木文化学会的侯文彬执行长、苏金玲秘书长,是他们组织的木文化系列活动才让我真正走进这个行业;再次感谢中国林业木文化协会的吴盛富会长,是这位亦师亦友的师长给了我很多创作的灵感;最后要感谢赵广杰教授、姜笑梅研究员和杨金荣先生,在你们的鼓励和教诲下,我深入的了解了红木,深入的了解了红木文化。
2. 本书与市面上其他红木家具类图书有哪些不同和创新点?
传统家具类的著作有很多,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有学术理论著作,如《明式家具研究》(王世襄著)、《木性药考》(周京南著);文化鉴赏类,如《故宫明式家具图典》(胡德生著)、《维扬明式家具》(张金华著);有技艺传承类、如:《明清家具鉴赏与制作分解图解》(李岩著)、《故宫典藏明式家具制作图鉴》(袁进东著);有科学普及类,如:《东盟红木家具》(李英健著)、《木海探微——中国传统家具史研究》(周京南著);这些书籍有的从文化入手、有的从技艺入手、也有从材料入手。
《中国红木家具消费指南》以红木为线索、以家具为核心,系统地介绍了红木家具文化、材质、器型、创新、技艺、产地、品牌、选购、养护、收藏、鉴赏等方面内容,并且紧扣《红木》新国标,系统地展现了中国红木家具消费的相关内容。《中国红木家具消费指南》的顺利出版,将是一本写给整个红木企业和消费者的读物。
3. 为了出版这本图书,都咨询了哪些相关专家?专家们给出了哪些很好的建议?
出版《中国红木家具消费指南》这一本专业普及读物,貌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因涉及面广,实难面面俱到。首先感谢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王满会长、石峰秘书长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并为本书的出版撰写序言和前言。
从材料看,介绍红木种类的书籍很多,但为了告诉消费者如何进行“真伪红木”识别,编者走访多地,系统地将市场上假冒材进行一一比对。为了搞清楚红木材料的入关价格,编者多次到木材市场和海关码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材种鉴定与木材检疫重点实验室陈旭东主任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为了将红木价格了解清楚,将其认真梳理,本书主审方崇荣教授多次前往木材市场进行核实、核算。
从文化看,中国有独特的红木文化是红木家具的核心所在,这种红木文化就是中华五千年造物文化的集中体现。为了把文化梳理清楚,杨金荣先生特赠予手书《红木论》:“匠人者身怀绝技之人是也,悟道铭于心,施艺凭与手,造物时,手随心驰,心从手思,心手相应,方可成承艺载道之器,器之表为艺内则为道,道为器之魂,艺为器之体,缺艺之器难以载道,失道之器无可承艺,故道艺同存一体,不可分也。”
从工艺看,红木家具制作工艺复杂,从木材干燥、榫卯制作、打磨烫蜡等等,每个环节密不可分。在木材干燥上面,荣鼎轩的徐荣桃先生把技术研究的重点放在紫光檀的木材处理上,经过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2017年其研制的“一种提升红木尺寸稳定性的处理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标志着木材伸缩控制难题取得了重大突破,让红木进入“无缝时代”。“榫卯是传统家具的灵魂”,榫卯结构是一个良心活,京作家具技艺传承人田燕波先生,在榫卯结构上给本书的提升做了很多帮助。很多企业榫卯加工不到位,采用胶水连接代替榫卯接合,这样的家具既不环保,又不结实,一般使用几年后就损坏了。
此外,还要感谢张光品先生、肖荔清主任、杨明霞女士、骆嘉言教授、罗耀民老师、郭琼教授、袁进东教授对本书出版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4. 出版这本图书的过程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这个书的困难主要在于:(1)信息量大;(2)市场变动;(3)受篇幅影响,内容既要面面俱到,又要言简意赅。
为此,我与主编蒋劲东主任制定周密的编写调研计划。一是广泛做好行业调研工作,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书中涉及全国诸多红木产区和红木品牌,编者走遍所有产区,了解产区情况;二是通过“中式家具雅集”(公众号)发布编写动态、征求行业意见;三是多次组织召开编写会议,征求多方意见,以求面面俱到。
5. 你是怎样预测未来的红木家具市场的?本书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潮流或趋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红木家具的市场从2000年以来持续升温,尤以2010年以后的3年。先从材料涨幅上,一年一翻倍;再从人工费上,不断翻翻;终端销售上,红木家具也是出现了哄抢现象。全国一片红,生意一片好。然而,2014年春节后,红木原材料市场出现拐点,材料出现有价无市,银行收缩贷款,加之国内大多数企业生产的款式单调不在谱,非清(式)即明(式),且生产粗糙、审美缺失。企业销售全面下滑,大量商家现金流出现了问题,这一现象一直持续至今。
整体惨淡的市场,却有很多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探究其成功的原因,一是红木产品制作结构精良;二是器形优美传承有序;三是创新创意符合当下审美;四是放弃材料路线、多走文化道路。
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消费者消费心态的成熟以及业内人士的正确引导,未来的红木家具市场会出现新的高潮。这种消费高潮是理性消费的体现,也是企业良心的体现,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6. 作为一本消费指南,这本书能够为消费者解答哪些问题?你认为红木家具消费容易出现的误区或者混乱地带是什么?你认为消费和收藏的区别和界限在哪里?
红木家具消费误区一:唯材论,凡是料贵家具就贵、凡是料美家具就美,熟不知红木家具好坏要具备“形、材、韵、艺”这几个基本要素。即造型优美、真材实料、赏心悦目、技艺精致这四者兼备。
红木家具消费误区二:唯大贵,求多、求满、求富贵的土豪心态,很多消费者误认为大料就贵。熟不知大料中间有空洞,不良商家填水泥;土豪心态不可取,提高审美是关键。
红木家具消费误区三:贪便宜,捡漏的心态不可取,很多消费者一听是红木,一听价格便宜就以为自己可以捡漏,熟不知世间只有错买没有错卖;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经暗示过,“捡漏”往往出现在“信息不对称”、文化缺失的上个世纪,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基本为零。
红木家具消费误区四:收藏用,误认为红木家具就是收藏家具。首先,红木家具是家具,家具属于日用品范畴,红木家具的使用功能是第一位的;其次,红木家具要达到收藏家具,那需要有“形、材、韵、艺”,这些特质;最后,红木家具要成为收藏级家具的家具,需要有文化的积淀。这些反映在价格上,就是收藏级别的红木家具一定是比较昂贵的,普通消费者一般消费不起。
以上这些含混不清的问题和更多的问题,都是《中国红木家具消费指南》可以解答的,而且本书力求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不故弄玄虚,就是告诉大家该怎么品怎么赏怎么挑怎么买,避免踩雷。
7. 作为中式家具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和古典家具类图书的资深编辑,这两个身份有什么交叉点?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是民政部注册的国家一级协会,以木材加工制造、人造板和林产化工企业为主体,跨部门的全国性行业社会团体,具有对行业企业的管理、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职能。中式家具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分支机构,本着深入挖掘整理中国传统家具文化为己任,引领现代中式家具的发展方向,整合行业力量,对接政府,服务广大会员企业。
我从事15年的专业出版工作,为古典家具做好文化传承既是我的日常工作,更是我的历史使命,这个可能说的有点大,有点空洞。但我时常是这样想的,因为我兼任中式家具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深知行业的问题。我必须站在国家的层面上发声,而我的发声更多的不是代表个人,而是浓缩了中式家具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的心声,代表行业发声。
8. 以协会的力量编撰一本图书还是比较少见的,怎样看待行业、产业、文化的融合?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有很多分支机构,其中红木分会成立较早。早在2013年,在殷亚方秘书长的倡导下,红木分会曾推出一册《中国红木消费指南》(未正式出版),该指南以木材为主,为企业消费红木、百姓消费红木做一个参考,这个册子在当时带来了很好的反响。
受到当年的启发,本次我们正式出版《中国红木家具消费指南》,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倡议协会在文化传播上能更多的发力、发声。
行业、产业、文化的融合,这个是个大命题,国家一直在鼓励文化产业融合,鼓励“互联网+文化”的项目。为了更好的融合发展,例如,在东北林业大学李坚院士和牛晓霆博士的不懈努力下,成功的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重点项目“榫卯结构技艺网络传播”,中式家具专业委员会作为参与者之一,成功地实现了“行业+产业+文化”的融合。
9. 深耕红木家具文化领域这么多年,谈谈你对红木文化的理解。
这个题目很大。在红木家具文化面前,我是个小学生,刚才我说过,红木文化是中华文化五千年造物精神的体现,我所了解也多事前辈口口相传总结而来。借用《红木文化谈薮》(杨金荣著)的观点:其中,红木一词为国人的历史文化创造;其二,因其木作文化传承发展之需,凡符合国人对最佳阳材标准的材种,皆可纳入其中,可谓红木发展史即为木材材种不断代用史;其三,国人因红木文化艺术创造、享用、传承发展之需求,将狭义“红木”一词发展演变成为具有广泛意义概念之词汇,因而也可以说,木材概念之“红木”即是国人红木文化与艺术不可或缺之载体。
红木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载体,必然随其文化传承而共同发展。红木文化及其最佳表现形式——红木艺术,定将如同国粹京剧艺术一样,作为国之传统经典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光芒普照永世长存!
10. 本书是否还有哪些遗憾?未来还要在哪个方向努力?
说到遗憾,一是时间紧,任务重,书中尚有少量错误,借此向读者致歉。二是书稿涉及面广,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疏漏之处,等待修订。